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15
    上一期   
    本期专题
    社区协同治理:创新路径及其经验——来自“社企联盟”的个案观察
    袁方成 王悦
    2021, 39(2):  3-12. 
    摘要 ( 886 )   PDF (1416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元共治是对社区治理需求不确定、资源不稳定、任务不限定的现实回应,然而多元主体总体松散、局部协作的碎片化困境制约着治理效能发挥。“社企联盟”防疫团队通过系列创新实践促成社区与企业协同治理,展现出组织协同运作的“乘数效应”。个案经验表明,协同治理依赖于主体、功能、资源、技术等组织内部各要素的互嵌与整合,通过目标统筹、机制完善、资源整合及技术增能,实现组织运作的有效协同,并促进组织协同增能增效。
    协同治理的理论生成逻辑及动力机制
    柳红霞 邓佳一
    2021, 39(2):  13-24. 
    摘要 ( 1836 )   PDF (1472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模式和治理方式难以应对日渐复杂的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日益成为激变时代解决公共问题的途径之一。从协同治理的理论发端来看,自然科学框架下的协同论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治理理论不断交叉,最终使协同治理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协同治理的实现依托于组织系统,在领导力、激励措施、相互依存以及不确定性四要素驱动下,以原则参与、共享动机和联合行动的能力为运作动力,推动系统内各组织、各部门共享决策、管理、执行和其他活动,从而实现协同运转,提升公共治理效能。
    社工组织介入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以成都市S社区为例
    罗峰 何英英
    2021, 39(2):  25-34. 
    摘要 ( 874 )   PDF (1279KB)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急剧转型,单位制社会逐渐消解,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单位的作用逐渐凸显,而社区行政化倾向明显、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导致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社工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合作的协同治理模式,成为地方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方向。本研究以成都市S 社区为例,通过理顺角色功能,分析社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阐述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社工组织如何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介入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机制。
    促进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治理:问题逻辑、关联层次与推进机制
    何继新 李占磊
    2021, 39(2):  35-46. 
    摘要 ( 816 )   PDF (1728KB)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治理,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资源禀赋短缺和城乡社会断裂等问题, 能够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和乡村民众需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之“时”,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势”,成就乡村治理发展之“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在市场驱动不强、政策定位不清、动员通道不畅和资源支撑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进一步阐释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发现市场机制、制度引导、载体渠道和配套资源四大维度对解决民间资本“不愿参与”“难以参与”“如何参与”和“不敢参与”乡村治理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促进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在引导(引导民间资本形成稳定信任预期)—参与(拓展民间资本立体化参与渠道)—融合(实现民间资本与乡村产业融合)—保障(通过创新机制保障民间资本参与)四个层次进行分析,构建出以对接沟通机制消除参与障碍、以发展保障机制化解参与风险、以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参与持续和以监督管控机制控制参与方向的促进机制。
    国家治理
    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规范性分析
    苗勇
    2021, 39(2):  47-54. 
    摘要 ( 477 )   PDF (1120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是指我国现行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学界鲜有对该条款的研究分析。通过文义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的方法,能够明确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内涵。宪法是规范体系、意义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体,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具有规范整合、价值整合与弥补法律供给不足的功能。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适用进路至少可以有入法入规、行政执法适用和司法适用三个方面。
    公共管理
    市域治理现代化实践中“互联网+ 监管”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为例
    臧乃康
    2021, 39(2):  55-62. 
    摘要 ( 271 )   PDF (1189KB)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部署。市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空间表达,既具有国家治理的普适性,又具有地方治理的独特性。江苏南通以建设“全国首家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为契机,强化对各级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监督,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新路径:构建体系以推进统筹高效、互联互通的市域治理;创新范式以实现一个平台、共享联动的统一监管。在现行体制框架下,监管的精准化和规范化还有探索的空间。破解“孤岛”、整体协同、衔接联通是监管精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选择。
    基于目标管理制的乡村治理路径探索
    王妍 郑晓华 温馨
    2021, 39(2):  63-73. 
    摘要 ( 219 )   PDF (1483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标管理制是我国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文章以上海市S 镇为研究对象,对目标管理制的核心思想、演变、执行及其成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政策阶段对目标管理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在分析目标管理制的基础上对乡村治理提出分类治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相平衡、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等思路。
    公文研究
    论应用写作的价值追求
    黄文贵
    2021, 39(2):  74-83. 
    摘要 ( 399 )   PDF (1054KB) ( 2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的写作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相比“科学的”的学术写作,“美感的”的文学写作,应用写作以“实用的”作为其价值属性;同时,以求善作为其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应用写作的求善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善, 即应用写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社会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包括合事理、合情理、合法理。具体体现为,在应用写作主客体价值关系中,面对应用写作客体,应用写作主体的写作行为应当符合客观事实和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针对应用写作受体,主体的写作行为不仅应当符合写作受体正当的心理情感需求,而且在处理与写作受体及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时符合法的精神和法的规范,并最终体现为应用写作载体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性内涵及向度。

    档案研究
    新《档案法》文本的话语实践意义建构探究
    杨霞
    2021, 39(2):  84-93. 
    摘要 ( 195 )   PDF (1375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档案法》文本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话语实践。其话语实践意义蕴含在文本的话语语言、话语意向和话语关系中。从话语语言看,按照“问题—规范—解决”的话语结构推进内容,呈现出“状态—过程—态度”的信息表达特点,并注重更多地选用法律用语以增强话语的权威性;从话语意向看,以参与者、行为事件、行为情景建构档案实践情境,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对话互文链接其他社会实践,使其以言行事更具包容性;从话语关系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和社群社会史研究、信息化建设模式等其他社会实践对档案实践话语建构产生了直接制约或间接影响。探究新《档案法》文本的话语实践意义,有助于加深对其社会实践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助推其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