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上一期   
    本期专题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区居民参与实现机制研究——以H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为例
    涂斌, 陈颖琦, 胡澄新
    2025, 43(5):  3-15. 
    摘要 ( 46 )   PDF (2040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区居民参与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对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H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从行动者识别、网络构建与互动、翻译与转译、持续参与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社区居民参与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多元行动者的互动协作、利益协调与共识达成、激励机制以及制度保障与社区文化建设,共同推动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准确识别多元行动者、加强网络构建与互动、促进翻译与转译、深化居民持续参与机制建设等建议。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机制研究——以上海市H街道为例
    卓文昊, 赵群杭
    2025, 43(5):  16-28. 
    摘要 ( 42 )   PDF (1956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健康老龄化”理念、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当下基层养老服务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数字技术能否有效赋能,关键在于其能否在与政府组织的结构网络、业务流程和组织制度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积极重塑和有效整合。H 街道作为上海市数字化改革样板,利用多元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经由数据底座依托、数据共享联通、业务流程再造、服务资源汇聚和制度机制保障等路径,推动域内健康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治理需求、治理结构、治理业务、治理资源和治理制度的深度整合,实现数字技术与基层政府的有机融合,以及数字技术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赋能。H街道的治理实践是当前基层政府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的典型样态,为我国基层政府进行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和先行范例。

    信息技术压力对网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情绪劳动为中介变量
    杨丹, 熊雅婷
    2025, 43(5):  29-44. 
    摘要 ( 38 )   PDF (2848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信息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随着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网格员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大量情绪劳动以维持服务质量,这使得探究信息技术压力对网格员情绪劳动及职业倦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网格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信息技术压力通过情绪劳动影响职业倦怠。信息技术压力不仅直接导致职业倦怠,还通过浅层扮演间接加剧职业倦怠,深层扮演则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这一发现揭示了情绪劳动的双重中介作用,既拓展了情绪劳动因果关系模型的理论内涵,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实践启示。应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网格员应对数字化工作环境中的挑战。
    公共管理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
    赵萍丽, 徐泱泱
    2025, 43(5):  45-54. 
    摘要 ( 27 )   PDF (1366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路径主要有以下五种:法治思维下强调政府主导型制度管控的法治治理路径、市场逻辑下强调行业自律的市场治理路径、协同理论下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协同治理路径、技术赋能下强调数据理性和智能交互的技术治理路径、情感视域下强调情感表达重塑和实践转向的情感治理路径。网络舆情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出现范式转换,在实践中日益呈现出五种路径多维耦合、动态嵌套的复杂图景。
    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及其优化路径——基于fsQCA的多元分析
    高锐, 杨帆帆, 颜金
    2025, 43(5):  55-70. 
    摘要 ( 23 )   PDF (2402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举措。但是,对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的影响要素和条件组合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以32个海洋城市为典型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等方法,探究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要素的组态效应以及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优化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单一生态要素并非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优化的必要条件。各生态要素相互依赖,形成高水平营商环境生态的三种组态:基础条件支撑下的软实力塑造型、科技与文化双元主导下的转型发展型、科技与文化双元驱动下的市场促进型。八种产生非高水平营商环境生态的组态可以解释部分海洋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不佳的现象。
    基于二维分析框架的深度老龄化地区智慧养老政策比较研究
    杜偲偲
    2025, 43(5):  71-82. 
    摘要 ( 23 )   PDF (1402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和比较深度老龄化地区智慧养老政策工具结构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出优化智慧养老政策的建议。从政策工具视角,结合智慧养老政策作用领域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通、抚顺、内江和乌兰察布四个地区的51份政策文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四个地区均关注智慧养老发展,但重视程度均有待加强,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四个地区的政策工具结构均较为相似;四个地区的政策均覆盖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领域,其中对居家养老的关注度最高。总体而言,针对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养老政策工具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据此提出,增加智慧养老政策工具供给,优化智慧养老政策工具配置,改善家庭、社区和机构智慧养老发展环境。

    学科建设
    中国秘书教育史回溯与秘书专业发展方向思考
    姚怡然
    2025, 43(5):  83-95. 
    摘要 ( 25 )   PDF (1702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当代秘书教育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其自诞生以来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特征。1980—1998年,高校秘书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教育诉求高涨的状况下弥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秘书专业发展实现较大突破,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齐备的教育体系,也在学科化的要求下初步形成了秘书学学科体系。2018 年后,开设秘书专业本科的学校数量减少,本科与硕士、博士学位点被裁撤或与其他专业融合,科研产出数量骤减,对秘书教育和秘书专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本文回顾中国秘书教育史,探究秘书专业的本质,结合当下秘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对秘书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