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上一期   
    本期专题 高校高质量就业研究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曾湘泉, 毛宇飞
    2024, 42(6):  3-14. 
    摘要 ( 1032 )   PDF (2642KB) ( 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质生产力被视为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重点就业群体的大学生,2024年度供给规模再创新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等传统行业正经历转型,岗位需求收缩;另一方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崛起,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本文基于招聘平台大数据,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从需求侧、供给侧和供需匹配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动态,还能为促进供需匹配、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马君, 王永
    2024, 42(6):  15-28. 
    摘要 ( 723 )   PDF (2822KB) ( 2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及判定标准、困难与实现路径。上海作为国内外经济枢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其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仅具有示范意义,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深入探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旨在加强大学生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有效匹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与更充分的就业,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本期专题 行为公共管理
    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研究
    李勇, 薛晓婧, 王然然
    2024, 42(6):  29-39. 
    摘要 ( 609 )   PDF (1793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水平的政府信任是促进公众合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减少行政运行成本,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实证分析,总结出形塑差序政府信任心理的三条路径:文化心理、央地绩效差异和媒体传播。实证结果显示:权威主义价值观与差序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地方经济绩效越高,越能够弥合差序政府信任心理差距;报纸对差序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差序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政府信任水平,降低差序政府信任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第一,提升治理绩效,注重培育信任文化;第二,提高政府回应能力,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第三,调整大众传播策略,优化政府信任结构。
    地方感是如何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一项实证研究
    姚顺雨
    2024, 42(6):  40-57. 
    摘要 ( 639 )   PDF (2479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鉴学界的成熟定义,将地方感划分为依恋、认同与依赖三个维度。基于1054 份调查数据,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设计题项逐层检验,并使用检验后的量表工具,探讨地方感与不同类型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地方认同显著促进居民社区参与行为,而功能性依赖会激发居民参与意愿,增强其对于权益行动的关注。但是,相较于认同与依赖,地方依恋作为一种情感联系与支持,对于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对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公共管理
    基于“双向奔赴”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实践指向
    宋雪, 薛泽林
    2024, 42(6):  58-69. 
    摘要 ( 1549 )   PDF (1894KB) ( 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城市对青年的支持政策这一单向视角,而对青年之于城市的引领、参与作用缺乏关注。本文从“双向奔赴”的视角,利用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行动”互构层面揭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理论内涵与特征,包括结构层面的“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和行动者层面的“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从设计本体和设计驱动的领域出发,构建“二力六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57 项三级指标,借助AHP-熵权法进行权重设置,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应当着力于谋划青春事业、回应青春需求、推动青春建功、绘就青春画像四个关键点,努力把青年发展型城市由“施工图”变为“实景画”。
    供给侧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孙钰, 姜雪, 姚鹏
    2024, 42(6):  70-80. 
    摘要 ( 85 )   PDF (1408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优化供给侧要素配置对制定碳排放与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2 年中国30 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动态QCA方法探索时间纵轴上供给侧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组态效应,刻画组态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供给侧因素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呈现三种组合模型:“单要素”模型、“要素-制度”模型和“多要素”模型,分别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区域的实施效果相匹配;能源强度在降低东部和东北部区域碳排放强度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同的碳排放强度驱动效果会带来差异化的供给侧因素组合。
    规范、渐进与协同:“跨省通办”的推进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研究
    吕源
    2024, 42(6):  81-93. 
    摘要 ( 85 )   PDF (4363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跨省通办”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95份省级“跨省通办”政策文本,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构建“‘跨省通办’推进逻辑”模型,研究发现:各省按照“规范发展”的要求,以“目标理念”为指引,以“渐进推动”为策略,以“协同推进”为抓手,在物质、人才、技术、政策和数据等方面的支持下,在线上和线下完成“跨省通办”有关事项。由此对“跨省通办”的协同机制、动态管理和数据基础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跨省通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