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上一期   
    本期专题
    公共价值计分卡评估下的社区平台组织建设研究——以S居民区“商居联盟”为例
    郑晓华, 单昭
    2024, 42(3):  3-15. 
    摘要 ( 135 )   PDF (2748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性元素逐步进入城市社区,原本依靠血缘关系纽带或文化习俗维系的社区邻里关系变得原子化、碎片化,社区各类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日益匮乏,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发凸显。社区平台组织作为各方平等对话、交流、协作的载体,成为城市社区治理中化解矛盾的有力抓手。本文结合S居民区“商居联盟”平台组织的实践,总结平台组织的经验做法;建立公共价值计分卡模型,评估平台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联盟平台组织在价值目标设定方面行政化,解决专业性、复杂性矛盾的成效不足;在授权环境方面多元力量支持不足,主体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在运作能力方面整合内外资源、化解矛盾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需要强化共同使命,增强组织向心力;加强内部建设,增强组织生命力;健全制度规范,增强组织稳定性,进一步优化联盟建设。
    社科类社会组织产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4项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杨齐, 邵任薇
    2024, 42(3):  16-26. 
    摘要 ( 100 )   PDF (1360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科类社会组织在引导知识产品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内部治理-外部资源分析框架,对F 省的34 家社科类社会组织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社科类社会组织产出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法人结构、人力制度、规章制度、党的建设、资金来源、项目渠道等影响因素在社科类社会组织产出中呈现组态效应, 形成内部推动型、党建引领型和资源驱动型三种路径。研究结论为理解社科类社会组织产出背后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整合性方法路径,为推进社科类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公共管理
    行动网络与共同生产:社区“小事”治理何以可能?——以“解忧超市”为例
    黄六招, 梁艳
    2024, 42(3):  27-41. 
    摘要 ( 206 )   PDF (2198KB) ( 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办好社区“小事”对于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的治理需求偏差、多元主体协同不足、沟通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共同生产理论视角,搭建“网络结构-生产过程”的分析框架,以广西N 市A 社区“解忧超市”实践为例,探析社区多元行动主体如何推进治理网络重构和如何开展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研究发现,基层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等行动主体通过需求呈现、利益联结、征召动员等方式共同构成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行动网络,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在核心行动者的主导下,经由共同诊断、谋划、供给、评估等四个环节激活社区内部的共同生产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从而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小事”。
    公益跨界合作系统的耗散结构及演化发展
    赵伯艳, 俞美洽
    2024, 42(3):  42-51. 
    摘要 ( 112 )   PDF (1566KB) ( 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们公益需求的异质性,公益跨界合作成为公益组织、政府、企业三大主体的共同选择。公益跨界合作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的结构特征,这种特征在总体上会促使系统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以耗散结构理论审视当前我国的公益跨界合作系统,发现其存在开放性有限、输出同质化、协作运行不畅、涨落负面干扰等问题。对此,要在整体把握公益跨界合作系统耗散结构机理的基础上,拓宽空间以增强系统开放性,创新服务以推动系统远离平衡态,加强整合以发挥主体间非线性作用,挖掘和利用关键因素以促进系统形成有效涨落,由此推动公益跨界合作系统的更新演进,提高公益慈善的供给侧能力。
    城市特征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批试点城市筹资与保障制度比较——基于12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王俊雅
    2024, 42(3):  52-66. 
    摘要 ( 103 )   PDF (4769KB) ( 2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运用NVivo14软件对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批试点城市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构建节点矩阵,分析城市的经济、人口特征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及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人口特征相比,城市的经济特征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城市经济实力越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对医保基金和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越高;多数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仍以城镇职工为主,缴费压力较为集中,公平性欠佳;重点保障重度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政策倾向性明显,存在供需失衡问题。鉴于此,建议逐步降低各地筹资梯度,明确独立筹资方向;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政策,提高参保意愿;加强对中度、轻度失能人员及各类失智人员的关注,进一步发挥长期护理保险改善民生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
    积极组织气氛如何激励海关关员担当作为?——组织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
    蔡靖倩, 孟华
    2024, 42(3):  67-82. 
    摘要 ( 130 )   PDF (1883KB) ( 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担当作为是新时代选拔和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公职人员担当作为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学术界尚未刻画出组织气氛对公职人员担当作为的影响过程。本文基于497 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SOR 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积极组织气氛对海关关员担当作为的驱动机制理论模型, 对组织文化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给予特别关注。研究发现:积极组织气氛显著正向影响担当作为,积极组织气氛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文化认同,组织文化认同显著正向影响担当作为,组织文化认同在积极组织气氛与担当作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公职人员担当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在管理实践上对海关系统提升海关关员担当作为的主动性具有启示作用。
    文书研究
    公文结构的理论研究述评与前瞻
    杨霞
    2024, 42(3):  83-93. 
    摘要 ( 168 )   PDF (1475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的公文结构研究在形式要素结构、写作思维结构、写作结构模式、整体篇章结构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然而,由于多数研究集中在形式的静态考察和表层的宏观描写,导致结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内容信息结构,在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结合中国文件制度语境,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公文结构的语言表达、话语结构、信息组织模式以及篇章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为社会组织进行公文写作和交流沟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