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档案事业4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为纪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恢复中央档案馆名称和国家档案局的通知》(1979年 4月21日)40周年暨中国档案事业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应对新时代中国档案职业所面临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挑战,2019年5月9日至10日,由档案职业联盟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中联档案信息化技术研究院和档案职业与档案学术评价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档案事业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甘肃敦煌举行。本届论坛以“回望40年:中国档案职业发展与变革”为主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王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主任、档案职业联盟委员会主任胡鸿杰,中国高等教学学会档案工作分会理事长柯友良,深圳市档案学会理事长王广宇,全国档案领军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丁海斌,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海,安徽大学档案馆馆长马仁杰,山东大学教授刘旭光等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受邀出席。
5月9日上午,深圳市档案学会理事长王广宇主持论坛开幕式。王广宇对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邀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主任、档案职业联盟委员会主任胡鸿杰和中国高等教学学会档案工作分会理事长柯友良两位嘉宾为本次论坛致辞。胡鸿杰教授说明了本次论坛举办的起因,回顾了中国档案职业论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基本日程。柯友良理事长简要总结了我国职业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处于转型期的档案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两位嘉宾均代表主办方向全体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报告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作了题为《档案事业与职业迭代更新的40年》的报告。杨冬权局长基于个人在国家档案局近40年的工作经历,分别从档案事业和档案职业两个方面总结了我国档案工作从“蛹”到“蝶”的升华与质变,并列举了这些革命性变化的若干具体表现。比如,在档案事业方面,包括档案载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内容、档案管理单元、档案管理对象、档案装具、档案检索、档案利用形式、档案开发形式、档案利用主体、档案利用类型等27个方面的具体变化;在档案职业方面,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规模、职业待遇、职业地位、干部培训、学历结构、专业职称、年龄结构等16个方面的具体变化。杨冬权认为,将这些变化置于历史长河中观察,会发现其难能可贵之处,因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档案职业的变化是迭代更新、超越千年的历史剧变。
之后进入论文颁奖环节。经过组委会的专家评审,来自全国各个档案系统的多名优秀作者分获一、二、三等奖,9名获奖嘉宾代表各个行业登台领奖。颁奖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9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由深圳市档案学会理事长王广宇主持。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王岚作《档案职业的价值、技能、尊严与发展》的主题发言,从职业价值、职业技能、职业尊严、职业发展和职业危机等方面分析我国档案职业的现状与趋势,并分别概括为“讲原理”“论标准”“问法律”“看未来”和“究自身”。第一,首先提出档案的价值与档案职业及工作的价值不可分离,而专业性与资源投入是档案及其职业价值的根源。其次在比较学科、专业、职业及行业异同的基础上,分别从学科、专业、职业、行业、法律以及行政支撑等方面,强调了档案职业较之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职业的优越性。第二,基于国内外的职业分类体系、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分析档案职业的基本技能。第三,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档案职业以尊严,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的最新情况,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出的档案法制传统。第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档案职业的发展,并提出一系列观点,比如,任何不能信息化的行业都将是没落行业,驾驭不了电子档案就不算真正的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是观念转变等。第五,面对档案职业危机,他提出档案职业主体一方面应当自省,另一方面,应在学科、专业、职业、行业、法律、标准、行政、体系、事业等的支撑下保持专业人士的职业自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主任、档案职业联盟委员会主任胡鸿杰作了题为《档案机构改革与职业发展》的报告。胡鸿杰在梳理档案机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及其实质,发现每一次的机构改革都使得档案机构得以加强和发展,并认为,2018年的机构改革不仅能够实现档案机构的“政事分开”和“优化职责”,而且能够将档案职业人员彻底从“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的纠缠中剥离出来,使档案职业人员真正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所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行列,能够合法合规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升自己的职业空间。
5月10日上午,全国档案领军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丁海斌作了题为《中国档案学40年十论》的报告。丁海斌在回顾40年前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档案学近40年的“得”与“失”。第一,内因外因论:从社会影响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近40年来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成因;第二,成就论:从主要研究内容角度梳理近40年的成就;第三,真假论:根据学术成果质量辨析学术研究的“真”与“假”;第四,学科状态论:指出人民大学与其他院校档案学科的状态、知识碎片化以及档案学在一级学科中的位置与协作等问题;第五,一级学科论:分析档案学荣升一级学科的理论可行性与实践困难性;第六,学术群体论:划分出“学院派”、“草根派”和“政策制定者”三种类型的研究者;第七,学术生态论:将4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的主要问题是档案学的起点较低且视野封闭,后20年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官僚化、学术功利化和理论与实践脱节;第八,新旧论:比较传统档案学与新时代档案学的异同;第九,中外关系论:在对外交流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学术研究在学习借鉴问题上也存在得与失;第十,未来论:档案学未来的发展必须保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主题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专家访谈阶段。由胡鸿杰主持,王岚、丁海斌、陈忠海、刘旭光、马仁杰五位专家、学者为访谈嘉宾。胡鸿杰根据5位嘉宾的发言主题及各自的专长领域,分别提出了如下问题:第一,《档案法》(修订版)中对档案馆的属性是怎样表述的。第二,档案学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价。第三,档案法制法规研究在档案学中的地位。第四,档案学与历史史学以及行政学的关系。第五,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如何实现互补。每位嘉宾都给予专业且详细的解答。与会者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提问。
专家访谈结束后,论坛进入专题演讲阶段,由胡鸿杰主持。现场有两位档案中介机构的代表分别基于各自的业务工作作了报告。南京玄海得渊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吉伟分析了目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文件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及成因,比如,部分电子文件收集困难,施工类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并从电子政务平台的全覆盖、完善电子签名信用体系、在施工领域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大连成者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档案数据化设备的研发,该公司的林献共对可识别手写体笔记本这款档案数据化产品作了介绍。
在论坛尾声阶段,胡鸿杰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基本内容,对档案职业发展论坛的未来以及我国档案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再次代表主办方向会务组以及全体与会者表示诚挚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杨光博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