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官方网站!

编委会

  • 主编及执行主编
    贾磊磊(主编)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评委。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出版《电影语言学导论》(1《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电影学的方法与范式》《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等十多本学术专著。曾主持多项国家课题,并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奥地利和中国:过去与未来”优秀报告人奖、第二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众多奖项,2014年10月被俄罗斯欧亚广播影视研究院正式授予院士。
    何小青(执行主编)
    何小青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委员、执行院长。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城市环境艺术·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获“CIDA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2014年担任《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独立出版《何小青设计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风——城市景观墙的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等专著。主编《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获奖作品集》、《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浅议》、《商务区景观的情趣化设计》、《欧洲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等论文。先后承担上海市政府重点工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室内装饰设计”、“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竹展馆室内展示设计”等多个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室内设计》、上海市教委项目《崇明岛社区规划中的生态景观对策与技术研究》。主持横向课题《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艺术规划》和《上海嘉定新城文化艺术规划》。
    陈犀禾(编委会主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系,是我国第一代电影学硕士研究生。曾任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理论美学研究室研究人员,研究室副主任。期间参加了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词典”的编写工作,兼任《电影艺术》特约评论员和《北影画报》专栏作家等。1988年初赴美国留学。1994年初,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影视艺术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发表多篇论文,并出版了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9-1989(《当代中国电影:1979-1989》,1993)一书。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导。担任ACSS(亚洲电影研究学会)中国区理事,北京电影研究重点学术基地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影视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获得过上海市200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九届(2000年)第十届(2001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2001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4年度学术成果一等奖(著作)和二等奖(论文)。近年在海内外发表多种学术成果,包括英文论文The Impact of Media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媒体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亚洲媒体和信息传播中心AMIC委托研究课题,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4)和On the Father Figures in Zhang Yimou’s Films(“论张艺谋电影”Asian Cinema,2004秋季号)等。

    部分国内重要编委
    饶曙光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出版了20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2、3、4》。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党委书记,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戏剧影视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主持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九五”项目各一项,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另3项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主持人,还主持横向项目4项。 获得从2000年到2006年共七年全国CSSCI核心期刊艺术学科专家论文总量第一名。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摘引》、《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北京出版社)、《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美育基础》《艺术概论》《影视文学》《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研究》(《跨世纪中国电影传统史评》、《中国电影艺术史》《影视艺术史》《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影视艺术理论》等十余本等。主要论文包括:《21世纪传媒的责任与品格》、《中国电视文艺的现状和思考》、《关于当代电视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论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变迁》、《论9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探索中国的影视美学》、《中国话剧20年变化价值分析》、《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征候》、《建立中国民族化影视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问题思考》等。
    孙向辉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新闻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至2006年先后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政策研究室政策法规司和办公厅工作。其间: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挂职西藏广电厅社会(音像)管理处副处长。2002年后任广电总局办公厅(法规司)综合处处长、总局信访办公室主任、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2006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任命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2013年3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派的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电影学院进行为期6个月的访学工作。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刘汉文
    聂伟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电影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电影政策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40】号)编制组成员,《国家“十三五”时期广播影视发展规划》编制组核心专家。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两项部级社科项目。论文《回望与期待:电影院线制改革十年的思考》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二等奖。撰写的内参《阿凡达现象及其启示》获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同志重要批示(载于2010年第三期《广电调研内参》),促成北京电影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撰写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创新与促进措施研究》获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论文《增速放缓与中国电影应对策略》获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称号。
    陈阳
    陈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影视艺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文化。曾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当代电视》、《文艺争鸣》、《当代电影》等重要期刊发表《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狂欢化”理论与电影叙事》、《符号学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现实空间维度》、《中国电影票房转机所呈现的文化政治问题》、《从吕班的生命和创作中感受人民艺术家的内涵》、《冯小刚电影:个人化叙述问题》、《全球化时代电影民族文化符号的审美转换》等8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中国文联论文三等奖和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优秀奖等学术奖项。
    聂伟


    上海市委宣传部艺术处处长,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电影、当代华语电影和影视文化批评。曾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第十三届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除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新作》、《电影评介》、《江苏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之外,还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电影》《瞭望中国》《新民周刊》《世界电影之窗》《香港电影双周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近百篇。著有《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等多部专著。
    丁友东
    丁友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在上海大学工作,曾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2002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2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工作,2003年作为访问教授在日本会津大学工作。研究范围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展示技术、数字影视技术等。在相关领域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和参与了10多项各类基金项目,目前在研主要项目有上海市科委项目“中国珍贵历史影像数字化修复平台”等。ACM会员、CCF高级会员、CAAI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

    部分国外重要编委
    (美)Sheldon Lu 鲁晓鹏,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系主任 教授
        鲁晓鹏教授1979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匹兹堡大学任教多年,2002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他曾创办该校电影系,并任首任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电影、后社会主义电影、跨国华语电影、中国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中国传统叙事学、文化理论、全球化研究、东西方比较诗学等,出版了《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家、性别》、《华语电影:编史、诗学、政治》、《中国,跨国视觉性与全球后现代性》、《中国现代性与全球生命政治》、《从历史到虚构:中国叙事诗学》、《文化镜像诗学》等中英文论著、编著多部。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会长、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东亚语言文学部理事,为在美国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和电影研究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05年获美国“选择”(Choice)机构的杰出学术著作奖。
    (美)包卫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影媒介与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教授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于(2007-2012)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此后,一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注于媒体考古学、女性主义电影史和电影批评领域的研究工作。教学和研究兴趣涵盖了19世纪后期的视觉和表演文化、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华语电影,银幕历史和电影实践以及跨国电影、国际电影理论和电影与媒体关系等领域。曾出版《火爆电影:一种情感媒介在中国的出现(1915-1945)》(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4年)。曾在《暗箱》、《十九世纪剧场》、《歌剧季刊》、《中国电影杂志》、《中国现代文学杂志》、《美国人类学家》、《影视文化》以及《布莱克威尔中国电影指南》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开始着手关于“中国电影、戏剧和建筑之间的历史互动”的新书项目。2010年至2012年间,先后获得盖蒂研究和德国国际哲学的IKKM奖学金。现任Internationale Kolleg für Kulturtechnikforschung und Medienphilosophie(IKKM)资深会员,女性主义媒体历史看书编辑组成员,《媒介历史中的电影理论》系列丛书联合编辑。
    (英)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电影研究教授
        裴开瑞,国王学院电影系教授,中国电影研究领域资深学者。1980年代曾于中国电影集团进出口公司担任顾问。先后任教于墨尔本、加州伯克利等大学,并于釜山、新加波、夏威夷等影展担任评委。他的研究范围集中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裔群体,考察作品、历史背景、受众和电影文化。他发表的论文包括:《电影与民族:银幕上的中国》(与 Mary Farquhar 合著)、《中国电视及手机文化:新媒体与酷儿亚洲》、《国家/民族与公共空间》、《鬼魅现实主义--后殖民性与张作骥的电影》、《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等多篇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华语电影研究论文。
    (美)张英进: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系主任 教授
        张英进,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密支根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福布莱特基金会中国研究员。编著英文书籍《中国电影百科全书》、《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影像中国》、《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的另类电影文化》、《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等,另出版中文书籍《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多元中国》等。曾发表《电影、空间、表演:<大腕>作为后现代的吸引力电影》、《民族、国家与跨地性:反思中国电影研究中的理论构架》、《台北电影重绘:文化混生、异托邦与后现代性》、《华语电影的游戏与中介区间》等多篇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华语电影研究论文。

    学术顾问
    国内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亚平 王一川 尹鸿 田壮壮 任仲伦 孙向辉 吴思远(中国香港)
    张宏 张恂 张丕民 陈凯歌 明振江 周星 周涌
    周斌 胡劲军 胡智锋 饶曙光 高长力 喇培康 焦宏奋
    国外专家(按英文字母排序):
    [英] Chris Berry (裴开瑞) [美] Poshek Fu (傅葆石) [美] Sheldon Lu(鲁晓鹏)

     [美] Weihong Bao(包卫红)

                                       
    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 陈犀禾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友东 王宜文 厉震林 向宇 吕新雨 刘军 刘帆
    刘汉文 刘宇清 刘海波 李洋 李道新 杨江 张斌
    张文东 张阿利 陈阳 陈旭光 李亦中 武亚军 范志忠
    周安华 庚钟银 赵晓红 聂伟 贾磊磊 黄望莉 盘剑
    程波

    虞吉


    [爱尔兰] Armida de la Garza                   [美] Qiliang He(何其亮)                        
    主编: 贾磊磊
    执行主编: 何小青
    主编助理: 蒲宏凌
    特约编辑: 彭流萤 黄一迁 潘源 安燕
    助理编辑: 乐天 王秀梅
    美术编辑: 蔡国强
    刊名题词: 管峻
  • 发布日期:2020-04-03 浏览: 149600